在塔什干的巴扎或撒马尔罕近郊的村庄,打馕师傅站在近400摄氏度高温的馕坑旁,火焰轰鸣,窑壁灼热。他们手中的面团柔软而富有生命力,即将蜕变为超越面包的存在——馕。这种食物不是商店里的批量生产的长棍面包,而是蕴含哲学与仪式感的艺术品,让人们甘愿天未亮就开始排队。
打馕师傅们凭借精湛技艺将面粉、水、盐和酵母转化为各具特色的馕。在费尔干纳盆地,有超过50种传统馕:有的外壳酥脆,内馅柔软,有的蓬松油润,用于节庆,有的融入肉脂,香而不腻……这些馕不仅是佐餐主食,更承载着制作者的独特印记。
丝路新观察塔什干5月5日电 在乌兹别克斯坦,馕的烤制过程堪称精准的时间艺术。当炉温达到适宜温度,师傅们以娴熟的手法用木质模具压制出装饰纹路,然后将面饼贴向炉壁。15-20分钟后,金黄酥脆的馕出炉,表皮脆响如破冰声。经验丰富的师傅日均产量可达200个,每个成品都因手工制作而独一无二。
顾客对馕的热爱超越普通消费。有些顾客甚至跨越城市购买特定师傅制作的馕。乌兹别克斯坦谚语"家中有馕,生活才有光",印证着这种情感联结。在2019年塔什干国际馕文化节上,300名打馕师傅3天内售出10万个馕,总重3吨,其中芝麻馕与孜然馕备受大家喜爱。
乌兹别克斯坦馕的影响力跨越国界。在纽约皇后区的乌兹别克斯坦移民区,馕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许多非母语消费者也愿意排队购买。2023年,某博主拍摄的探店视频获120万点击量。柏林高端餐饮机构以8欧元单价销售馕,与本土只需2000-3000苏姆(约0.2-0.3美元)的售价形成鲜明对比。但打馕师傅们表示,相较于利润,他们更重视消费者的情感反馈,顾客掰食馕饼时的愉悦表情具有重要意义。
在乌兹别克斯坦,馕饼上的每道装饰纹路都蕴含着地域文化信息:撒马尔罕制作阳光射线纹,花剌子模采用几何图案。传统打馕工艺中,人们添加草药香料,现代传承人虽未完全遵循秘方,却将地域特色融入制作——塔什干的馕以薄脆著称,卡拉卡尔帕克斯坦的馕则厚实耐嚼。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饮食文化中,馕承担着重要的社会纽带功能。打馕师傅若烤制了多余的馕,会按照传统分送给邻居。2021年,纳曼干烤制除了世界最大的馕,直径2.5米、重120公斤,使用80公斤面粉与40升水,耗时整整一天,最终分给500名宾客品尝。
数据显示,乌兹别克斯坦年均消耗200万吨面粉,大部分用于制作馕。以人均年消耗150至200个馕计算,约合50公斤。塔什干的馕日产量垂直堆叠可达五层楼高度,全国馕坑日夜运作,支撑着庞大的消费需求。
这些手工馕不仅是面粉与水的简单融合,更是千年技艺的传承、深入骨髓的热爱。当打馕师傅从窑壁取下刚出炉的馕,酥脆外皮泛着融化的油脂,咬下的瞬间,尝到的是手艺人的世界、人生故事与情感沉淀。在机械化生产浪潮中,这些带着手工印记的食物,正以独特方式讲述中亚大地的生命故事。
实习编译:石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