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口岸,关于别迭里你还知道什么?

发布时间: 1726489233680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综合

分享到:

丝路同心圆比什凯克9月16日电9月3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别迭里公路口岸临时开放通关仪式举行,标志着中吉双方首次在别迭里口岸实现通关。这对于两国经济发展无疑是一件大喜事,也凸显了别迭里的重要经济、交通地位。

那么,除了口岸,关于别迭里,你还知道些什么呢?其实别迭里还有很多故事。其作为古丝绸之路中道上最重要的关隘之一,2000多年来,张骞、玄奘、李白等无数使者、商旅、历史名人穿越大漠戈壁,行走在绿洲之间,经别迭里山口前往中亚沟通贸易、传递文明,构成了古丝绸之路上最亮丽的风景。

别迭里烽燧:万里长城最西烽

别迭里古道是一条海拔4200多米的风雪高原路,别迭里烽燧就位于古道之上。阿克苏市出发,沿着219国道一路向西,大约2个半小时车程,就会来到别迭里烽燧。

烽燧为两次修筑,始建于东汉,原筑为夯土,夯土间夹有木头层和柴枝层。第二次修筑是在唐代,在原烽燧四周用卵石垒砌,周边用长卵石垒砌,进行加固,卵石间填有小砾石和土。今天烽火台上还有火烧的痕迹,是木柴与狼粪燃烧留下的。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就是别迭里烽燧。

别迭里烽燧西边是别迭里河,南侧是托什干河,北侧靠天山山脉。作为古军事遗址,别迭里烽燧是别迭里古道必经之路,控制着别迭里山口的军事要冲。别迭里山口,是扼守天山南北的咽喉要地。通往山口的20多公里路十分险峻,几乎是在直上直下的山体上开凿出来的盘山砂石路,一拐接一拐,一圈绕一圈。如果站在山口上回望,路的迂回似麻花般纠缠一起,蔚为壮观。

即使在如此险峻之地,汉西域都护府和唐安西都护府却先后在此建立军事设施和烽燧,无数战士在此守护边疆、保家卫国。

别迭里山口:通往西方的“天路”

别迭里还是古丝绸之路中道上的重要驿站。唐代以后这里成为西行使者、商贩及僧人前往中亚各国及印度的主要通道。

玄装取经就是经别迭里烽燧过别迭里山口到印度的,这也就是西天取经之路。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自姑墨)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据考证,此处的“凌山”就是别迭里。凌山意即冰山。

       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到达哈密后,原打算由天山北麓西去碎叶城,因高昌王的固请,才改走天山南路。他是在冰雪尚未消融之时沿别迭里古道历艰险越严寒,到达别迭里烽燧,再绕过九龙十八盘的古道,翻越海拔4200多米的别迭里山口,沿伊塞克湖南岸至碎叶城去往印度。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描述:“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凝冱汗漫,与云连属,仰之皑然,莫睹其际。”玄奘一行翻越凌山时,途经的山口“蹊径崎岖,登涉艰难,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馁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他们还遭遇了雪崩与暴风雪,并与高原反应对抗了7天之后才越过凌山。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是多么艰险惨烈,这是需要多么坚定的意志才能完成的一段取经之路。

别迭里文化公园:记录历史故事

2023年4月,基于别迭里相关历史文化而建的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馆(公园)建成开放。其包括别迭里烽燧遗址附近的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县城内的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馆两部分。

在展馆内展览的内容记述了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绵延两千多年的长城故事等。在别迭里烽燧遗址附近,设了护城墙、历史人物雕塑、中国万里长城示意图浮雕、诗词墙、镂空浮雕墙等。

该文化公园通过再现历史上别迭里烽燧及边关情况,选取乌什历史上为国家利益守边卫土、浴血奋斗的英雄故事,收录镌刻历代爱国诗篇和乌什诗歌,让游客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强烈的爱国情怀。这里已成为当地文化地标建筑,每年吸引无数人前来参观。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