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第四大城市——卡拉科尔市

发布时间: 1489989933000 来源:中亚智库

分享到:


丝路新观察3月20卡拉库尔日电 卡拉库尔市(吉尔吉斯语: Каракол,又译卡拉科尔),是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城市,距离首都380公里。卡拉科尔(吉尔吉斯语:Ысыккөл、俄语:Иссык-Куль)是吉尔吉斯的一个州,因境内的伊塞克湖得名。位于该国东部,北为哈萨克斯坦,南为中国新疆。)首府所在地,总人口约75,000人。

卡拉库尔市的主体民族为“东干人”。东干人(自称:Хуэйзў, Huejzw, 回族)属于近百年新兴民族,源自中国甘肃及陕西与四川回族。

从交谈中对东干族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语言上的活化石,居然还停留在清代,称总统为“皇上”,银行为“钱庄子”,商店为“铺子”,政府为“衙门”,把“签名”叫“画押”,把结过婚的妇女叫“婆娘”等。由于生存需要和受教育的结果,这里中年人一般都能讲流利的俄语以及吉尔吉斯语。至今仍然延续着喜食面食、使用筷子以及结婚时还穿着清朝的婚服等中国传统习俗,莲花白、黄瓜、凉粉、卤面、面片儿、馍馍等食品也保留原名称。



夜色中穿行  

赶往州首府卡拉科尔市


不仅伊塞克湖州的东干族来自中国,生活在卡拉科尔市周围的卡尔梅克人也有历史渊源。俄语里的卡尔梅克是对由土尔扈特、额鲁特、和硕特、杜尔伯特四部组成的卫拉特蒙古的称谓,卡尔梅克人是额鲁特部的分支,又被中亚突厥语民族称为“萨尔特-卡尔梅克”。得名有两种解释:萨尔特一词最早出现在11世纪的《福乐智慧》和《突厥大字典》中,是商人的代名词,后来会做买卖的种族如乌兹别克人等皆可称为萨尔特。因吉尔吉斯斯坦的卡尔梅克人与突厥民族有血缘关系,因此也被称为萨尔特-卡尔梅克;另外一种解释则称定居在城市及城市周围的卡尔梅克人为“萨尔特-卡尔梅克”。上世纪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院蒙古学教授布尔都克夫曾长期在蒙古考察,著有《卫拉特与卡尔梅克的故事》等专著,是研究萨尔特-卡尔梅克乃至整个西蒙古历史、文化、民俗的重要资料。

我们在夜色中穿行,赶往州首府卡拉科尔市,建于1869年,市名意为“黑湖”。1888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利斯基在狩猎老虎时,患上了斑疹伤寒,被送往伊塞克湖治疗期间病逝,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以其名字取代了市名以示纪念。普热瓦利斯基多次前往西伯利亚进行探险考察,数次横贯蒙古高原,穿过了贺兰山、鄂尔多斯,一度到达西藏和天山,把考察路线全部绘成地图,并按照地形、气候、河流和动植物分类描述了中亚的自然条件,在生物学上的重要发现是野生双峰骆驼和野马,著有《乌苏里札记》、《从伊犁经天山到罗布泊》、《蒙古、唐古特地方和北藏荒漠》等著作。俄国十月革命后恢复原市名,1939年又被更名为普热瓦利斯基。前苏联解体后,再次恢复原市名。


规模不大

整个城市位于雪山脚下

我们在一家不大的饭店吃晚饭,灯光暗暗的,装修出的风格就像一家酒吧,吃饭的客人还很多,没有办法让我们挤在一起,只能见缝插针,分开进餐。端上来的饭菜看上去很干净,烤羊肉串和烤鸡肉串吃进嘴里,有一种香辣味,蛮可口。二道沟乡东干族老乡党的二儿子在市里做生意,闻讯后也过来和老家来的人见面聊天。据他说有不少东干族人在市里经商,做的都挺好,他是商会会长。不知不觉到了晚上10点了,我们和乡党告别,入住宾馆,把劳累了一天的身体安顿下来。

第二天早上,我仍然采用老办法利用集合前的时间独游市景。昨晚入住的宾馆也属于别墅型,完全用木料制作,楼梯窄窄的,房屋较小。院子不大但种了许多石榴树和苹果树,沉甸甸的果实把树枝压弯了腰,一位路过的宾馆服务员示意可以摘下来,对她的热情我只是用微笑回应。从房屋稀疏的环境看,宾馆位于市郊,但仅仅行走了一公里就进入了市区,可见虽然号称吉尔吉斯斯坦第四大城市,但城市规模的确不大。

整个城市位于雪山脚下,到处都有茂密的树林,街道宽敞干净,鲜有高楼大厦,多为苏联时期一张图纸复制下来的三四层旧楼,行走在路上的人稀稀拉拉,目前全市人口也就7万5千人。伊塞克湖在前苏联时期是秘密的海军鱼雷试验场,外国人一律不准进入湖畔周边地区。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卡拉科尔才成为许多游人慕名而来的旅游城市,主要景点为普热瓦利斯基系列,有普热瓦利斯基之墓、普热瓦利斯基纪念公园、普热瓦利斯基博物馆,还有一个游人颇为青睐的地方,就是当地东干族工匠在上世纪初建造的木制清真寺。外墙木柱、雕梁画栋,细腻精致,施工工艺上没有使用一个金属钉子,建筑风格上融入了中国元素。




伊塞克湖

丝路北道的必经之地


卡拉科尔市位于伊塞克湖的东端,今天的目的地是380公里外的首都比什凯克,一驶出市区,前行的方向就指向了北方。早上天空上云堆集的很厚,阴沉沉地向地面压下来,出现少有的寒冷。行驶了几十公里后,云景发生了变幻,阳光撕破了云网的遮蔽,在半空中冲开了一个大洞,形成了阴阳交错的天象。地面上的景色则随着光影深浅而变化,牛儿慢悠悠地低头吃着已经发黄的草,生长在草地边缘的树林上空,成群成群的鸟儿盘旋掠过,远处的山峦在云雾环绕中时隐时现,一切都显得如此的静谧和缥缈。对人类来说,一般的气流运动是隐性的,眼睛无法识得真面目,但借助显性云的形状可以判断气流运动的轨迹。云可以说是上天赠给忙碌凡人可遇不可求的礼物,抬头就能看到的风景,一定不能放过,要好好欣赏品味云景艺术的盛宴。

我们选择的是环湖路线,绕过了伊塞克湖最东边的端点后,方向又改为向西,沿着北岸前行。伊塞克湖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称图斯池、热海、清池,作为丝路北道必经之地,一直为商贾往来集结之所。公元702年,武则天设立了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唐朝边塞派诗人岑参曾任北庭大都护府判官,在《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诗中,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有声有色地进行了描写:“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这首送别诗,约作于天宝十三载。岑参虽未到过热海,但根据传闻和自己长期在荒远之地的体验,抓住了“鸟不敢飞”、“鱼长且肥”、“岸傍青草”、“空中白雪”、“蒸沙烁石”、“波煎汉月”等具体的物象,完美地展现出热海的奇异风光,不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更为重要的是,对盛世大唐幅员辽阔的边疆作了真实的文献记载。

(编辑:赵友清)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