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观察比什凯克10月25日电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吉两国医疗卫生合作日益深化。2025年2月,吉尔吉斯斯坦(简称:吉)总统扎帕罗夫访华期间,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中明确中方将继续在吉实施“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等惠民项目,切实保障当地居民健康福祉。
10月10日至24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再次赴吉,在奥什州际联合临床医院成功为当地317名眼科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医疗支持承诺。
10月10日至24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赴吉尔吉斯斯坦,为当地眼科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01 授之以渔,全面提升吉眼科诊疗水平
连日来,中国医疗队争分夺秒,日均完成手术40余台。除白内障手术外,团队首次在吉顺利开展35例青光眼手术——该病为不可逆致盲眼病,同时为30名患者完成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
在已捐赠眼科检查室、眼压仪、裂隙灯、超声乳化仪等设备基础上,此次“光明行”再向奥什州际联合临床医院捐赠一台中国自主研发的顶级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设备,助力吉方医生更早、更精准诊断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全面提升当地眼科检查能力。捐赠的国产抗vegf药物也备受吉方医生极大的关注和欢迎。
在奥什州际联合临床医院的眼科手术室,记者观摩了一场由吉医生乌鲁太主刀的一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此前她曾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一个月培训。手术台前的她神情专注,在中方专家带教下,操作流畅精准。中方指导医生评价:“她每一步都做得谨慎到位。”
中国专家指导吉眼科医生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奥什州际联合临床医院眼科主任阿雷科夫对三年来的中吉防盲合作深感欣慰。他表示,中方不仅完成超1200例免费眼科手术,更捐赠多批先进设备,“如今,我们经培训的医生已能独立完成超声乳化手术,南部地区患者再也不必远赴首都或出国求医。”
02 手术室里,美丽身影印在患者心中
在奥什州际联合临床医院的十余天,每天都上演着温暖画面。
为提高效率,手术室内并排摆放两张病床。一台手术刚结束,白内障主刀医生热孜万便立即转向另一张病床,投入下一台手术。当她指导的吉方医生顺利完成操作后,热孜万脸上露出欣慰笑容:“希望通过中吉双方的共同努力,让更多吉尔吉斯斯坦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重见光明。”
中国眼科专家(右1)为奥什州际联合临床医院眼科医生教授手术技巧。
在手术室旁的储物间,白内障主刀医生谢小东甚至利用手术间歇向吉方医生讲解手术要点。这是他第三次参与赴吉光明行。“这是一项从‘输血’到‘造血’的民心工程,既解决医疗急需,更培育自主能力。我想在手术之外,尽可能多地传授经验。”
青光眼主刀医生阿依努尔分享到:“其中一位是独眼患者,仅存的视力也很差,还伴有白内障,并且已做过两次青光眼手术,面临失明风险。经过综合评估,我们为他制定了精密的手术方案。最终手术非常成功,患者视力显著提升,眼压也降至理想水平,实现了脱盲。”
十几天来,主治医师王晓虹全程担任手术助手,在核心操作环节,她预判节奏、精准传递器械,将配合化为无声默契;在观察岗位,她紧盯手术动态,预警潜在风险,为每一台手术筑牢安全防线。她不仅用技术为300多位患者送去光明,更以中国医生的专业与担当,搭起中吉友好的桥梁。
护士王晓燕与吉方同事默契配合,眼神交汇间器械传递精准,手势示意下操作无缝衔接。这是她第二次参与赴吉“光明行”。“这种超越语言的默契,让我们在高强度工作中始终保持高效。”
护士古力米热则发挥语言优势,用简单话语安抚患者。“白内障手术多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容易紧张。几句安慰,就能帮助他们更好配合。”
手术后,患者与中国医疗外表团合影留念。
03 从此,他们的世界有了色彩……
在奥什州际联合临床医院的眼科病房,护士杨荣荣正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并请吉方护士再次强化宣教。
当她为一位阿姨轻轻揭开纱布时,对方露出灿烂笑容:“我真的看见了!”阿姨紧紧拥抱杨荣荣,在她脸颊留下感激的吻,并竖起大拇指。
29岁的努尔苏丹引起记者注意。“你这么年轻,怎么得了白内障?”
“我是先天性白内障,原来视力不到30%。去年中国医生为我左眼手术,术后我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今年右眼也得到治疗,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一旁,71岁的阿克姆章诺夫在拆开纱布后,紧紧握住医生的手连连道谢:“我和妻子被白内障折磨多年。去年她先看见了,今年我也重获光明。谢谢你们,中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