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开始至今,华侨生们的寻根步伐已经踏遍南北疆的伊犁、喀什、石河子等地州。也踏遍北京、西安、四川、上海等知名省市。(供图)
丝路新观察乌鲁木齐4月22日讯(记者 古丽米娜•艾力哈孜)“大家的根在哪里?你们祖籍的根在哪里?我想同学们都是知道的,正是因为你们有这一段情怀,才有这个机会,去看看你们祖辈生活过的地方。”4月21日,在新疆师范大学举办的新疆籍华侨华人及其子女 “华夏情中国寻根之旅”的开营仪式上,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梁云对即将出发的华侨班的学生们嘱咐着这次活动的意义。
每年的寻根之旅”已成为华侨生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学习部分。(供图)
用寻根的脚步感受祖籍国的发展
今年的寻根之旅,将分为上海、西安两个城市。华侨班的学生沙拉木•苏丁被分到去西安的队伍中,对他来说,西安的寻根之旅具有特别的意义。
“家人告诉我,我爷爷的爷爷是从中国来的。”沙拉木是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学生。他说家人将陕西称为“老家”,对于“老家”的一切,他从小都充满好奇。
“家里人常说,‘老家’有很多有意思的文化,我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想看看当地东干人(回民)的生活,和我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沙拉木表示,能在上学期间,踏上寻根之路,他对西安之行充满期待。
“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家人让我多发一些照片,回去给他们讲讲在 ‘老家’的故事。”
此次寻根之旅让华侨班的学生们盼望很久。上海、西安,这两个在中国响当当的地名,早已在他们的心里留下烙印。
“幸福真的是来的挺快。”华侨班的学生帕热沙特在出发前激动地说,他和同学们早早为今年的寻根之旅做准备。
“我们查阅很多资料,有哪些古建筑,有哪些文物,还做出路线规划,还看有什么纪念品可以带给家人。”帕热沙特很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也理解每位照顾他们的老师,他和朋友们商量,一路上要帮助老师和女同学,让大家在旅途中都能享受到寻根的快乐。
回祖籍地找寻“根”的意义
华侨班的孩子们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情节。每次走出课堂的祖籍地寻根之旅,让他们在一路的体验中,寻找关于祖辈的答案。
华侨班学生祖菲拉从小就对中国充满了兴趣,也想学习汉语。作为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维吾尔族学生,她想看看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2015年,祖菲拉来到华侨班学习汉语,两年来,她从开始一句都不会,到现在能够正常的交流与学习。去年学校组织一场疆内寻根之旅中,她来到向往已久的喀什,看到当地维吾尔人的真实生活。
“我拍了很多图片,喀什是个古老的城市,他们保留着传统的手工艺,他们能演奏传统的歌舞,我认为他们的生活很幸福。”祖菲拉说,当她给家人发去图片时,家人都为她感到十分高兴。祖菲拉说,因为寻根之旅,她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在今年的寻根之旅中,祖菲拉将与同学们去西安,感受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
“我看了很多资料,我想去看看兵马俑,它非常神奇。”祖菲拉说,刚开始父母不太愿意让她去离家很远的新疆上学。看到她充实又快乐的生活,开始鼓励她珍惜华侨班的学习机会,多代替家人看看祖辈们生活过地方。
两年来,祖菲拉在学校学习新疆舞蹈,在华侨班的学习让她拥有不少朋友。她也越来越喜欢学校和老师和同学们,也越来越喜欢新疆。
“我想好好学习汉语课程,毕业后能留在新疆考研究生,还想继续学习新疆舞,将来能成为优秀的舞者。”
沙拉木对西安之行充满期待。(供图)
“寻根之旅”增强华侨生对中国的认同
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至今,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华侨生们的寻根步伐已经踏遍南北疆的伊犁、喀什、石河子等地州。也踏遍北京、西安、四川、上海等知名省市。
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每年针对华侨班开展的重大活动,“寻根之旅”已成为华侨生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学习部分。
“同学们多用眼睛看,多说多看,也要把你们学到的汉语运用到生活中。去了后,能与更多的中国人交流,这也要考验你们的汉语学的怎么样。”在开营仪式上,梁云向即将出发的孩子们强调着此次出行的重点。
沙拉木说他家人将陕西称为“老家”,对于“老家”的一切,他从小都充满好奇。(供图)
“我觉得每次通过寻根之旅,同学们回来后对中国有新的认同,他们感觉到中国确实是个强大的国家,也增强他们对祖籍国的认同和喜爱。”梁云说,这些年举办“寻根之旅”,华侨班的学生们在亲自体验与感受中,越来越喜欢这个活动。
“现在孩子们对活动都是主动的,提前做准备查看当地有哪些古迹,他们自觉去学习和认同中国的历史和发展。”
此次, 100余名华侨班学生将分为四个组兵分两路,感受中国的古老文化与城市发展。
梁云介绍说,今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举办的“寻根之旅”活动,是学生数量和参观景点最多的一年。学校在出行之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保证学生在疆外有安全便捷的寻根旅程。
“上海是国家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孩子们能感受现代化都市的气息。西安的文化底蕴很很深厚,在当地可观看的内容也多。另外,考虑到华侨班有些学生是来自中亚的东干学生,选择西安也是为了让他们走进祖籍地去看看。”(完)
(编辑:赵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