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观察阿斯塔纳2月13日电 每到冬季,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安全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尤其是因设备陈旧,基础供热设施发生严重事故的情况并不少见。
根据官方数据,哈萨克斯坦一半以上的发电设备是在苏联时期投入使用的,只有7.4%的设备使用不足5年。基础设施的实际损坏率达到59%,此外,发电厂效率也降低了一半。电网设施的情况更糟——大多数电网建于40-50年前,老化程度超过60%。
不过,哈萨克斯坦充分认识到了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和威胁,并在各个层面都表示了燃料和能源部门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必要性。这些优先事项得到了专家、公众和国家领导层的认可。
根据既定目标,阿斯塔纳正在考虑解决能源供应问题的若干途径,但时间紧迫。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预计,能源短缺峰值将在2029-2030年得到解决。
2022-2024年间,西方国家不断试图增加在中亚国家的影响力,在此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已确定“绿色能源”路线。因此,哈萨克斯坦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将从2022年的4.5%增至2023年底的6%。哈萨克斯坦政府确认,打算在2027年之前建设总容量为6.7千兆瓦的新设施。
中亚国家的”绿色“未来这一话题在各种国际平台上被频繁提及,这些问题也不断被列入欧洲高级官员与哈萨克斯坦同行会晤的议程。毫无疑问,面对能源资源的严重短缺,阿斯塔纳愿意考虑任何降低能源短缺风险的建议。然而,哈萨克斯坦当局的能源政策仍然以务实为主。
专家和专门机构的代表提出了一个合理的问题:哈国将如何获得昂贵的技术?主要捐助国可能是西方国家。然而,使用这些技术的条件往往很苛刻,意味着受援国会有相反的偏好。最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站不稳定,其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条件。这种设备还不能用于工业规模。此外,可再生能源技术使用铅、锂以及各种稀土金属,需要适当的维护和后续处理。这些都不是最环保的工艺,从而削弱了此类技术的“绿色”性质。
在此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加强了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谈判。两国能源部长签署了建设3个热电厂项目的备忘录。
支持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燃煤发电厂的主要论据是,哈萨克斯坦的煤自给自足。境内的煤炭储量为256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4%。按照目前的生产水平,这些储量足够使用两个多世纪。同时,哈萨克斯坦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部分煤炭。燃煤发电的另一个积极因素是煤炭运输比天然气方便。这种燃料可以通过铁路廉价运输,无需对特殊基础设施进行额外投资。
哈萨克斯坦能源政策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一些地区的天然气化。近年来,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产量一直在下降,而消费量却在稳步增长。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哈萨克斯坦可能会成为天然气进口国,类似于邻国乌兹别克斯坦。当然,该地区“蓝色”燃料的主要供应国仍然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
在这方面,阿斯塔纳有两个发展天然气管道网络的主要选择。第一个方案是通过中亚-中心管道系统向哈萨克斯坦西部用户供应天然气。第二个方案是在该国东部修建新的天然气管道,以便随后实现该地区的天然气化。
最后,哈萨克斯坦能源安全发展的最先进方向是利用核电站。在哈萨克斯坦建造核电站将为这一领域开辟新的前景。鉴于哈萨克斯坦在铀矿开采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举措将成为其发展本国核能基础设施的重要阶段。在最积极的情况下,阿斯塔纳可以为实施核循环所有环节的项目设定目标。
从哈萨克斯坦能源政策的现行措施来看,阿斯塔纳正在考虑多种方案来解决燃料危机。虽然建设几座燃煤电厂的举措是全面的,但也不排除未来建设燃气热电厂和核电厂的可能性。同时,将这些方案结合起来,可以使该国的能源平衡多样化。
在目前情况下,哈萨克斯坦当局必须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源能力的最佳组合做出决定。将俄罗斯核电项目与现有的燃煤和燃气热电厂基础设施结合起来,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但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建设新设施。反过来,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平衡中的比例也应分阶段合理实现,用几十年时间打下适当的基础。
编译:阿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