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观察阿斯塔纳9月26日电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年前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10年来,在哈华侨华人,脚踏实地地行走在连接东西经济圈的经济走廊上,以融通中哈的优势,推动着两国经贸合作,见证着中哈关系向前发展的进程。
互联互通活跃的丝路贸易
这些年,穿梭在中亚的中欧班列、横亘在欧亚大陆的双西公路,还有打通了海陆通道的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和“霍尔果斯-东大门”经济特区无水港……10年间,互联互通让中哈贸易从陆地延伸向海洋,由东西扩展到四方。
眼下正在西安陆港建设中的哈萨克斯坦物流中心,让哈萨克斯坦在中国有了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乌马尔艾力·阿德力别克想根据物流中心打造的进度,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
乌马尔艾力·阿德力别克在哈萨克斯坦生活近30年,经营着一家进出口贸易企业,他是阿拉木图领区的华人侨领,曾担任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港澳台侨工作顾问。
这些年,乌马尔艾力·阿德力别克在一件件进出口贸易的合作中,感受着“过境运输”为哈萨克斯坦带来的发展红利,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岗位不断涌现,哈萨克斯坦日益成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
自“一带一路”倡议在哈提出以来,乌马尔艾力·阿德力别克在一件件进出口贸易的合作中,感受着“过境运输”为哈萨克斯坦带来的发展红利。
乌马尔艾力·阿德力别克说:“就从经过霍尔果斯口岸入境销往哈萨克斯坦,乃至独联体国家的商品来看,从中国走进哈萨克斯坦的不只有商品,还有带动产业升级的技术。”
目前,中欧班列已有82条线路开通运行,其中途经中亚的中欧班列在开行总量中占比近80%。
今年9月1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年度国情咨文中提出:计划在“巴科特”口岸建设新的“陆港”,加快阿克套集装箱枢纽建设,增强沿黑海中部走廊沿线港口潜力,此外还提到重新组建交通部,加强哈萨克斯坦在欧亚大陆的过境运输枢纽作用。
乌马尔艾力·阿德力别克说:“都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我期待巴克图—阿亚古兹段铁路线的建设能早日提上日程,届时,火车的汽笛声将会响彻整个亚欧大陆。”
为中企落地发展保驾护航
回想2006年2月,初到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市开展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的臧洁妹,从此在哈萨克斯坦转动命运的齿轮。
臧洁妹说:“这是哈国的石油城市之一,虽然自然环境比不上国内,但这是我的第一份海外常驻工作,因此充满热情。”
2018年起,臧洁妹与她的律师团队在哈承办了诸多个“第一”的案件。
自2006年在哈萨克斯坦工作、生活以来,臧洁妹作为中国石油、国有电力企业法务员工,参与中资企业在当地投资发展,又曾先后供职于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和哈萨克斯坦UNICASE律师事务所。
2018年起,臧洁妹又陆续担任德恒律师事务所阿拉木图办公室、AIFC(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办公室、塔什干办公室的负责人,并作为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在中亚唯一的海外委员,哈萨克斯坦律师协会成员,哈萨克斯坦IUS仲裁院和哈萨克斯坦KAM国际仲裁院的仲裁员,“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员,承办了诸多个“第一”的案件。
“例如中资银行在中亚收购的第一家本土银行,中资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参与的第一个PPP项目,第一家中国国有汽车企业入股乌兹别克斯坦汽车工业部下属子公司……”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哈萨克斯坦成为众多中资企业寻求合作伙伴的目的地,在众多像臧洁妹这样的专业律师们的保驾护航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从最初的“水土不服”,逐步深度地参与到当地各领域类别的经贸投资合作中。
随着哈萨克斯坦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执法环境不断完善,臧洁妹通过汇编文集、公众号等方式,整合针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成果,为在哈中资企业提供多次法律培训,为在哈有投资合作意向的中资企业提供了参考。
建交以来,两国贸易持续繁荣。2022年,中哈贸易额首破310亿美元大关。中国连续多年稳居哈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地位。据哈央行统计,截至2022年,中国累计对哈直接投资131.8亿美元,是哈第六大投资来源国。
臧洁妹说:“一年来,哈对华公民14天入境免签政策落地实施,为中国企业代表走进当地了解投资环境提供了便捷通道,我期待未来,两国企业能继续携手前行,实现共同发展。”
文化搭桥,相通民心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主要内容之一,目前在哈萨克斯坦的5家孔子学院,每年为当地培养大量的汉语人才,其中不少学生被派往中国深造,成为推进中哈经贸、文化交流的中坚力量。
2007年,西安外国语大学与哈萨克斯坦欧亚大学率先合作,成为在当地开设的首家孔子学院,培养出上万名中文人才,积极开展科研、教研、翻译、文化推广等系列活动,为中哈友谊做出重要贡献。
孔子学院不仅在大学授课,也积极与阿斯塔纳开设中文课程的大中小学及社会培训班联系,帮助本土中文推广与发展。图为杨雷和孔院教师到访首都地区私立中学,鼓励当地中小学学生学习中文,做中哈友好的小使者。
杨雷是哈萨克斯坦欧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回忆在哈萨克斯坦工作的6年时间,当地中文学习者呈现出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中文也逐步走进当地的外语课堂,成为青少年首选的外语之一。
杨雷认为,语言交流的加深,让两国民众对彼此的印象从模糊化、感性化转变为具体化、理性化。
杨雷说:“哈萨克斯坦民众正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系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富有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伴随他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中国制造’。”
杨雷所在的欧亚大学,从2010年以来,先后成立东方学教研室、汉语教研室、中国研究所等教学体系,如今,欧亚大学的汉语言教研室成为全哈萨克斯坦首个汉语言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单位。
除了汉语言的教学之外,2017年9月,西安外国语大学成立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哈萨克语专业同年开始招生,目前是唯一一个哈萨克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在,哈萨克斯坦生产的面粉、饮料、肉制品、奶制品、糖果、蜂蜜、食用油等等优质农副产品,已经走进中国各地的千家万户。”杨雷说,10年间,中哈两国民众可以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载体,不断加深对彼此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将中国文化推广到哈萨克斯坦,欧亚大学孔子学院还将哈萨克斯坦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沙卡里姆的传记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在中国的高校中举行系列哈萨克斯坦国情、历史文化讲座,撰写以哈萨克诗人作品、民间俗语谚语为主题的学位论文,使中国人民更加了解哈萨克斯坦。
眼下,中哈两国开启新的黄金三十年,欧亚大学孔子学院计划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弥合文化差异,创新发展模式,根据哈国中文爱好者、学习者和诉求者的诉求,制定出长期性的规划。
杨雷说:“我们将积极促进哈萨克语在中国的推广,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还想联合中哈高校及科研院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可再生能源、绿色农业、绿色经济等领域寻求突破,促成利国利民的优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