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观察5月10日电(任燚、李心迪、刘超)广州南沙,浩荡珠江一路向南,在此拥抱万千世界。
10年前,广东自贸试验区最大的片区——南沙自贸试验片区(简称“南沙自贸片区”)挂牌成立,一场聚焦制度创新的“国家试验”在此启航。
十年来,南沙自贸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推动贸易、航运、投资、金融、科技、粤港澳合作等各个领域改革创新,累计形成45项、136项创新成果分别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让制度创新实现“从0到1”到“从1到N”的辐射裂变。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作出系统部署。面对自贸区提升战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闯将南沙”将继续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与“对标国际”的开放视野探索制度创新的“南沙模式”。
制度创“新”▶▷
从“试验”到“示范”
浩瀚星空,也有着“南沙造”的身影。近两年,独角兽企业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多次成功发射,把南沙带入商业航天时代。
2023年1月,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建成投产。此前,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迁入南沙,并更名为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
一家“造火箭”的企业注册登记,该如何办理?彼时的南沙,乃至广东都尚无经验,而南沙高效便捷的办事程序,让企业落地投产跑出“加速度”。
“中科宇航进行商事登记时经营范围原本打算用‘造火箭’的口语化表述,但全国统一的经营范围规范表述查询系统里面并没有此选项,当时很焦急。”广州财会思财务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洁萍回忆道,南沙区的企业登记部门获悉后,根据企业实际运营需求,指导中科宇航通过系统很快查询到合适的经营范围规范表述进行替代,顺利完成了企业注册。
2017年,南沙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推动审批去许可化,将由经许可审批赋予市场主体资格,改为对其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的确认,并对外宣告公示,最大程度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这一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并在全国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复制推广。
在南沙,每天迎来送往来自世界各地和通往五湖四海的商品,大量数据资源在此处融汇交合,孕育着巨大的数字经济潜能。当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发展资源,南沙利用庞大的数据资源助力贸易流通,全自主知识产权首创全球溯源中心。
2015年,伴随着数字经济起步、跨境电商的兴起,全球溯源体系在南沙应运而生。经过8年的发展,全球溯源中心已迭代到第四代,走出南沙,成为走向全球的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
通过标准先行、规则引领,溯源中心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不断夯实着这一“数字基座”——
将商品、企业、产业等信息汇聚,为政府决策提供数字化治理工具;为进驻企业提供免费的信息化工具,助推其完成数字化转型;使消费者通过溯源标识二维码查询商品信息,对商品价值更有判断力。
目前,在国务院印发的自贸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工作方面,南沙自贸片区适用的33项试点措施已全面落地。随着《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的印发,接下来南沙还将加快推动在贸易便利、投资自由、人才流动、数据跨境等领域的制度型开放,让更多首创式改革创新诞生在南沙。
开放出“新”▶▷
“引进来”不忘“走出去”
南美车厘子从卸船、通关并运至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在南沙港最快仅需2小时;国内不常见的进口车,却能在南沙汽车口岸轻松看车提车;用手机简单扫一下二维码,进口商品的全流程信息即刻展现……
这一切在南沙感受到的“轻而易举”,背后都离不开广州南沙进口贸易上的先行先试优势。
早在2022年,南沙港就已经成为中国内地车厘子进口量最大的进口港。凭借直航航线,车厘子从智利港口到南沙仅需20天左右,比普通航线航程缩短一半以上。
此外,全国最大的单体冷库也坐落于南沙。南沙通过在全国首创冷链项目政府立项规程,打造全国最大进口冷链查验平台,持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广“提前申报”、“两段准入”、“附条件提离”、智能审图等措施,确保RCEP生鲜易腐烂产品“6小时放行”,让大湾区的“吃货”能够吃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食品。
在南沙,各种外贸新业态百花齐放——
落地全国首单资产包跨境转让、全国首单二手飞机混合资产包跨境租赁交易等创新业务模式,形成华南地区最大的飞机租赁集聚地。2024年,飞机进口48.6亿元,增长67.3%。
近洋码头设立“前港后贸”汽车出口综合服务基地。累计开辟8条外贸滚装航线,2024年,汽车进出口额105.1亿元。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从外资准入到市场开放,南沙正以制度创新打破藩篱。
自2015年挂牌以来,南沙自贸片区全面贯彻《外商投资法》及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并动态对标CPTPP、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扩大服务业、数字经济领域开放。
这一制度突破直接转化为“引进来”的强劲动能:2015—2024年,南沙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百亿美元,丽芝士、兆科、骏德等跨境企业相继落子。2023年至今,落地沃博联广药、英诺螺旋等多只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试点基金。
“引进来”的同时,南沙也在加快“走出去”。
当前,南沙正加快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构建“公益性服务+企业化运营”机制,目前该基地海外服务已布局57个国家(地区),完成165个境外投资项目备案。
进出口优势让不少企业在南沙看到了商机,骏德商业集团便是其中之一。
立足南沙,目前,骏德商业集团正不断扩大红酒、零食等消费品进出口业务。
“利用南沙进出口优势,我们在保税区内实现贸易和生产,能够像海绵一样将物流、人流、资金流吸附在港口,把‘流’变‘留’,就地产生新的价值。”骏德商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助理陈颂在此前采访中表示。
融合谋“新”▶▷
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
“这个政策真好,我在香港参与了强积金计划,在南沙就不需要再参加内地的社会保险了,的的确确减轻了缴费负担。”
为解决部分港澳居民在内地参保缴费可能面临着双重缴费的问题,南沙区人社局、南沙区税务局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允许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免于在南沙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就职于广州南沙宸钇科技有限公司的港籍人士陈柏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南沙方案》,探索深化粤港澳合作,是南沙不断被强化的使命任务。自贸区挂牌以来,南沙不断强化与港澳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粤港澳三地要素自由流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提供动力。
面对粤港澳三地规则机制的不同,南沙如何将“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
目前,南沙已设立粤港合作咨询委员、粤澳发展促进会,以及广州南沙新区香港服务中心,通过各领域专业人士的沟通交流,让双方之间的“不知道”变为“知道”。
在高效运作的联络机制“牵线搭桥”下,目前南沙汇聚港澳及国际商协会超80家,落户港澳企业超3000家。
2023年,南沙印发《广州市南沙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含金量高、认可度高、需求度高”的6大重点产业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证书均在南沙获得认可。
有着近30年专业工作经验的新鸿基地产南中国区总经理黎祥掀,由于这份清单的发布,得以将香港从业的经验带到南沙来,助力南沙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发布后,不仅解决了境外专业人才的职业资格问题,我们还可和本地市民一样享受同等服务,破解境外人才来到南沙工作生活遇到的住房、医疗、读书等难题。”
为吸引港澳人才,南沙除了制定印发南沙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持续推进建筑、规划、法律服务、税务等领域港澳专业人才资格认可工作之外,还打造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等港澳青创基地,入驻港澳(台侨)创业团队超550个。
与此同时,以“湾区通”工程为纽带,南沙在民生领域也积极推动粤港澳深度融通。
在医疗健康方面,南沙已落地港式金牌诊所等多个重点领域合作项目,“港药达”服务和“港澳药械通”已正式在南沙落地实施,全国首个机构跨境养老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也已启动。
在教育方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持续招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二期建设项目加快推进。
在金融方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着力打造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集聚高地,已引进澳门国际投资协会粤澳金融交流中心等项目。
产业焕“新”▶▷
“科创枢纽”赋能“智造基地”
如今,在南沙,大街小巷中平稳运行的小马智行Robotaxi已不再吸引南沙人驻足拍照。
2017年10月,还是一家初创自动驾驶公司的小马智行从硅谷回国,在南沙设立了研发中心。随后不久,便开始在南沙进行道路测试。
“当时南沙区领导向我们承诺,只要过来,南沙全区803平方公里就可以向小马智行开放测试。”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回忆道,2018年,南沙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有关意见并在全国率先开展自动驾驶示范运营,成为全国最早全域开放的行政区。“这样的政策环境让企业尝到了‘先’,从而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
当前,小马智行已将Robotaxi带到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其中广州和深圳的运营区域就在广东自贸试验区范围内。此外,企业还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Robotaxi第一股”。
当前,南沙正积极发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8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现代金融、航运物流(物流与供应链细分领域)2个现代服务业以及智能无人系统、细胞与基因、深海深空3个未来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万亿级产业生态。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创源头活水的浇灌。
自贸区挂牌以来,南沙不断强化科创硬件和软件建设。“湾区硅谷”,逐渐聚势成形——
2022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成开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建成的首家粤港合作办学高校,备受关注。这所继承港科大创新基因的高校,建成仅两年多时间,就孵化超百个项目。
去年9月,港科大(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暨广州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应运而生,设立10亿元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三个月后,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场景创新中心在南沙启动,聚焦深海资源商业化开发体系、现代种业创新体系、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3大先导体系,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前沿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8大重点领域。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十年的起点,敢闯敢拼的南沙自贸片区,还将继续书写改革开放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