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观察比什凯克5月21日电 吉尔吉斯斯坦(简称:吉)首都比什凯克市的中海市场,作为“中亚最大中国商品集散中心”被广为人知。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该国南部奥什州的卡拉苏市,有一个占地30公顷的卡拉苏市场,其主要货源直接来自中国,堪称吉南部地区最大的中国商品城。
卡拉苏市场的货物主要来自中国。
卡拉苏市场:一个市场致富一座城
从奥什机场出来,乘车一路向南行驶约半个小时,便到达卡拉苏市。一路上,记者被公路两旁的田园风光所治愈,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玉米地和麦田随风摇曳,这份美景和凉爽恰好缓解了早起乘机的疲惫。
令记者惊喜的是,在卡拉苏市附近的村子里,靠近农田的道路两旁竟种植着整齐排列的松柏,就连一旁的吉尔吉斯族人也感叹道:“看来卡拉苏市的经济发展得不错,政府规划很好,地头都种着风景树。”
卡拉苏城郊的房屋大多是两层别墅,家家户户都装修得很别致,路边还有不少在建房屋,单从庭院面积和房屋规模来看,每栋楼都像是大户人家。
看得出来,卡拉苏在吉的地州城市里算是发展较好的了。司机说,卡拉苏市的经济主要来自吉南部的最大市场——卡拉苏市场,市场的大部分商品来自中国,为来自吉南部奥什州、贾拉拉巴德州、巴特肯州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邻近地区的商人供货。
卡拉苏市场主要以批发为主,部分商品也可零卖。
车辆驶入市区不久便到达卡拉苏市场。由于该市场太大,在司机的建议下,我们先乘车整体参观了一圈,确定一个入口后才下了车。
中国义乌有的商品在这里都能买到
集装箱搭建起来的卡拉苏市场。
和中海市场一样,卡拉苏市场也是用集装箱搭建起来的,每个铺面由上下相叠的两个集装箱组成,下面一层作为卖场,上层则为临时仓库。市场内的通道狭窄,如迷宫般错综复杂,穿梭在人群中的手推车工人是运送货物的主要劳动力。
卡拉苏市场内外简直是两个世界,市场外大多是当地的特色饭店和商店。而市场内,密集的集装箱店铺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中国货,无论是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生活日用品还是农用工具,应有尽有,给人一种置身中国的感觉。
在卡拉苏市场,中国商品应有尽有。
在卡拉苏市场工作近20年的吉尔吉斯斯坦南方华商商会荣誉会长吴增长笑着告诉记者,中国义乌有的商品,在这里都能买到。
记者跟随吴增长走访了市场内的多家中国商户,其中福建商人居多,大部分人在中海市场也有店铺,多数在吉工作已有10年之久。
据吴增长介绍,卡拉苏市场距离吉乌卡拉苏口岸仅2公里,距离奥什市的吉乌国际友谊口岸25公里,邻近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批发商都到这里批发货物。2010年前,卡拉苏市场里的中国商户曾达到2000人左右,生意很好,但随着吉乌边境冲突、口岸关闭和管控,生意难做了,很多中国商户都走了,目前,市场上约有100名中国商户。
卡拉苏市场里的当地店员。
中国商户走了,但中国货却源源不断地发往卡拉苏市场,如今,看店的大多是此前中国商户的店员,他们通过互联网保持联系,根据市场需求从中国厂家定制所需商品。
期盼集装箱市场的蜕变......
卡拉苏市场虽大,但商户之间都相互认识,即使在人来人往的通道里相遇,大家也会握手寒暄几句。如今,市场里乌兹别克族人居多,他们大多热情大方,看到记者拿着相机,会主动请记者给他们拍照。
由于市场是集装箱组装而成,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市场内没有制冷系统和供暖设备,为防止火灾,市场内禁止使用空调等大功率电气设备,因此这里冬冷夏热,商户们也苦不堪言。
卡拉苏市场里,中国商户为买家介绍商品。
“夏天还好一点,允许开风扇,冬天主要靠厚厚的大棉衣。”一名来自福建的头饰批发商告诉记者,他和妻子在卡拉苏市场已工作近20年,虽然现在生意不如以前,但市场里的商户们都很热情,大家相互帮助,他们也早已习惯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
据吉国家官方消息,2024年初,吉政府已将卡拉苏市场所在土地收归国有,并计划在市场旁建设一座18.2万平方米的6层现代化商贸中心,以改善商户的工作条件,使市场运行现代化、更有秩序。
该商贸中心预计将在2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根据记者走访观察,商贸中心的建设工作已经启动。
卡拉苏口岸恢复通行后,吉乌边境两地民众来往更方便。
随着吉乌关系的缓和和国界的最终划定,2017年9月,吉乌友谊口岸恢复人员和货物的正常通行。2024年9月,关闭14年之久的卡拉苏口岸重新开放,但该口岸只允许吉乌两国公民通行,不允许货物通行。两地的贸易逐渐繁荣起来,口岸附近的乌方民众也喜欢过境到卡拉苏市场来买东西。他们说,这里的商品更便宜。
吉乌卡拉苏运河。
在卡拉苏口岸附近,有一条吉乌界河——卡拉苏运河,运河吉方一侧,孩子们正悠闲地玩耍,运河乌方一侧,哨兵站得笔直,守护着边境的安宁。和谐而平静的生活下,吉乌两国民众都在期盼卡拉苏市场早日完成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