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观察塔什干8月24日电 “如果这里的数据再微调一下,货物堆放的时候就会更加精准,不会出现之前‘跑偏’的情况了。来来来,再试一下……”在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的实训基地,一群当地青年人正冒着夏日的高温,在中方教师的指导下,紧张地为夺取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亚赛区“入场券”而进行最后的冲刺。小伙儿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反复练习着巷道堆垛机的操作,不断纠正着实操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
作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首次“试水”设立的海外赛区之一,中亚赛区(乌兹别克斯坦)比赛选址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由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携手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承办,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践行“数字乌兹别克斯坦—2030”国家战略,搭建了职业教育交流平台。
“当前,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对于数字经济发展有着广泛需求,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特别是要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对接乌兹别克斯坦智慧物流产业,推动物流与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物流与供应链赛道中方负责人、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航运经济系副主任孙琳介绍。在此背景下,此次中亚赛区(乌兹别克斯坦)设置了物流与供应链、人工智能2条赛道,每个赛道有10支参赛队伍进入决赛。参赛队员由乌兹别克斯坦高等院校学生和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青年组成。目前,大赛已有近20支队伍,近80人报名参赛。其中来自鲁班工坊的学员有18人,占23%。
孙琳特别提到,参加物流与供应链赛道角逐的10名鲁班工坊学员中,有2名学生是在2024年参加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国际赛道争夺赛银奖、铜奖的选手,另外8名是即将赴中国留学的优秀学生。这些小伙儿共同组成了活力四射的参赛团队,可谓竞争力十足。
同样,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主任王皓是人工智能赛道的负责人,对即将参加人工智能赛道的8名鲁班工坊学员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备赛以来,教师为学员们制定了个性化训练方案,围绕机器学习算法编程和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深度学习模型构建和AI应用开发等进行一对一指导。这些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的选手均为即将前往中国留学的学生,目前正在积极备赛中。
陈宇是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2025届毕业生、鲁班工坊首批学员,曾在去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物流赛道银奖,今年再度参赛的他,目标直指最高领奖台。
“去年备赛时,我们每天泡在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的智慧物流实训室,从智能仓储系统调试到跨境供应链方案设计,每一个环节都按国际行业标准打磨。”陈宇说,这段经历让他系统掌握了国际领先的智慧物流技术,尤其是针对中欧班列、中乌跨境电商的全链条操作规范——而这些,恰恰是乌兹别克斯坦物流人才最急需的“复合技能”。
如今,经历过国际赛事的他,备赛计划更具针对性:每天6小时的训练中,2小时用于复盘去年的失分点。比如针对“跨境运输路线优化”环节的时间把控不足,他借助工坊的物流仿真软件,模拟突发场景,反复练习应急方案的快速生成;3小时专攻“绿色供应链设计”,研究中国“无纸化工单”“新能源运输配比”等低碳技术,并结合乌兹别克斯坦太阳能资源优势,尝试设计本土化减排方案;剩余的时间,他还会化身“小导师”,向初次参赛的队友们分享设备操作的“手感技巧”和赛事心理调节的经验。
中方教师团队对他的指导更侧重“突破创新”:通过共享中国物流企业的碳中和实践数据,帮助他完善绿色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在视频指导中重点解析最新赛事规则的变化点,比如新增的“供应链数字化孪生建模”要求,推荐相关建模工具的操作教程。
“去年我学会了‘怎么做’,今年中国老师教我‘怎么做得更好’。”陈宇说,鲁班工坊不仅让他掌握了领先技能,更让他明白“技能没有天花板”——这份成长,正是他选择再次参赛的动力。
从赛场到职场,陈宇在中国学习技能的经历、获奖的经历也为他铺就了跨境职业道路。
“2024年世职赛那块银牌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来中国工作的大门。”陈宇笑着表示,目前已有3家中乌跨境物流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今年9月,他将正式踏上中国土地,在国际物流与供应链领域开启职业生涯。
“这些岗位都需要既懂中国标准,又熟悉乌兹别克斯坦本土政策的人,而世职赛和鲁班工坊教会我的,正是这种‘双向衔接’的能力。”谈及为何能获得中国企业的认可,陈宇反复提到鲁班工坊的“全周期赋能”——
一方面,工坊的实训设备完全对标国际物流企业的实操场景——从物流智能分拣系统到海运跨境仓储管理平台,陈宇在工坊就能熟练操作中国企业常用的核心系统,“这意味着我到中国工作后,几乎不需要适应期,上手就能参与项目。”
另一方面,“学徒制”的模式让中方教师和学生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不仅教技术,还会特意讲解中国企业的工作模式,帮助学生掌握职场“细节”;此外,最重要的是工坊对于学员的长期职业支持体系铺路:即便毕业后,工坊仍会持续为学员提供“继续教育通道”,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和继续教育,让学生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技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一定要来中国工作?”陈宇说,“因为这里有最先进的物流技术,有连接中亚与世界的产业链,更因为鲁班工坊让我相信,我的技能能在这里真正‘落地生根’。”他计划工作3年后,带着在中国积累的经验回国,参与乌兹别克斯坦“数字物流枢纽”建设,“到那时,我既是中国技术的学习者,也是中乌合作的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陈宇参赛的队友山龙,是鲁班工坊信息技术专业首批学员。陈宇、山龙跨专业联合组队,更加契合了乌兹别克斯坦智慧物流、信息技术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他们的经历,也正是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所探索的“技能竞赛+定向培养+企业实训”的人才培养路径,目前已成为工坊学员成长的典型模式。
“获得2024年世职赛争夺赛铜牌后,我的职业道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穆辛回忆道。去年,他与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学生联合组队参加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国际组赛事,荣获铜牌佳绩。如今,穆辛已成为塔什干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专门从事物流信息系统的程序开发工作。“比赛经历让我掌握了国际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了更为完整的认识,这些正是乌兹别克斯坦急需的专业技能。”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副院长王明春介绍,自建设以来,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核心采用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构建教学中心、生产实践中心“一坊两中心”协同平台,为中乌青年提供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的双重保障。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人才本土化培养-产业需求对接”的闭环模式,工坊未来将成为中亚地区智慧物流、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输出高地,助力乌兹别克斯坦从“棉花之国”向“中亚物流枢纽”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