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之窑”茶具独一无二的纹理吸引了景德镇商客。
“小明壶”实现了陶与木完美结合。
蒲草与灯饰融合,产品远销海外市场。
蒲织品中的“织花”。
粽子形状的香囊。
丝路新观察9月10日电(陈文)日前,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品牌活动在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式启动,展览持续至8月31日。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服装服饰非遗工作站(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联合承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
粤港澳三地约120个非遗品牌及相关企业参与,其中雷州蒲织技艺(鹅姐蒲编)、雷州窑陶瓷制作技艺(李小明手作柴烧壶)、雷州窑陶瓷制作技艺亮相(雷之窑),生动展现了雷州半岛非遗品牌在传承与创新中的探索成果,以及非遗与旅游、科技、时尚等领域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鲜活实践。
雷州蒲织技艺——
非遗与时尚的华丽碰撞
雷州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非常适合草本性植物蒲草的生长,勤劳的雷州人民用灵巧的双手把蒲草编织成各式各样日常用品,故这里有蒲乡之称。
近年来,雷州乡村手工制品得到重视,作为第四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雷州蒲织技艺也不例外。伴随样式创新,这一不能被机器替代的织造工艺再次获得瞩目。在活动现场的非遗服装秀中,由雷州蒲织技艺制作而成的《雷韵蒲编风情包》闪耀T台。
据《海康县续志》记载:“蒲草……拔起晒干,男女手织,大者曰席,小者曰苞。商人运售香港澳门及外洋各埠。”雷州蒲织工艺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1983年在英典北原始山岗遗址发现的席纹陶片,反映了约5000年前雷州先民已开始编织并使用蒲织品。
走进沈塘镇,微风拂过绿野,窸窸窣窣,细长翠绿的蒲草迎风起舞,蒲草田波浪起伏,属于雷州的“季节限定”手工品来了。
这里蒲草种植历史悠久,目前该镇辖区种植蒲草近150亩,从事蒲织手工业1450多户人家,实现年产值2000多万元。据介绍,蒲织业是这里传统的手工业,蒲织品工艺精致,目前开发了好几百种手工艺品,如各种款式的小箩筐、草席、手袋、纸盒、文件夹等生活用品。
早在2022年沈塘镇与广东华蒲灯饰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打造蒲草文化产业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投入使用,实行“企业+农户”模式运作,集蒲织品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开发出一系列以天然植物纤维为主要材料的灯饰工艺品,并通过“互联网+”销往欧美和日本市场,年产值2000多万元。基地提供直接就业岗位60个,辐射解决周边约1000余名群众就业问题。
带动揖花村、平余村、南边村、大周村等蒲织主要产业村落联动发展,形成规模化“生产—加工—销售”体系,目前该镇蒲草种植面积达700亩,从事蒲草编织的人数达1.5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0%。据广东华蒲灯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训胜介绍,蒲草文化产业基地主要生产高端蒲织灯饰,工人月薪为“底薪1500-1800元+提成”,编好一个提成约为100-150元,熟练工一天编一两个不成问题,月工资高的达4000多元。
如今,蒲织产品开发呈现良好势头,发展出一系列式样新颖且具有较高艺术欣赏性的工艺品,如扇、垫、篮、包等,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雷州窑陶瓷制作技艺——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创新永续
一块高岭土,经过揉泥、拉坯、利坯、上釉、高温煅烧……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巧妙地融为一体,一件件能够代表雷州窑陶瓷制作技艺的陶瓷器就被巧妙地创造出来了。
雷州窑自汉代兴起,盛行于唐、宋、元时期,至今约2000多年,与广州西村窑系、潮州窑系、石湾窑系并称为“广东四大窑系”,是湛江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渡河两岸的雷州窑,则被当地百姓称为“南渡窑”或“海康窑”。
在唐代,雷州窑就生产了金丝细冰裂纹深腹饼足碗等陶瓷器物,这种纹饰的纹线似金丝交织,开片如碎玉珠,工艺一直传承至宋代,可与当时著名的汝窑争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冲击,传统的手工业逐渐衰落,雷州窑也未能幸免。
想要雷州窑重焕光彩,须在窑火淬炼中实现新生。
在雷州窑非遗传承基地里,雷州窑陶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小明戴着隔热手套,从刚开不久的窑里掏出一个茶壶,圆润的壶身泛着褐色的光芒,李小明单手托起细细欣赏。
揉泥巴、修壶口、开孔、吹气开壶、修壶盖、敲印章、开内孔、接壶嘴……要历经18个步骤方可精心制作完成。李小明为适应市场,重兴雷州窑,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力创研制作新式陶瓷产品——“小明壶”。
“小明壶”实现了陶木完美结合,由此拿到了国家专利,小明传承雷州窑陶艺文化的激情也被点燃。“‘小明壶’是我的心血之作,壶柄均是采用名贵的紫檀、花梨、金丝楠和酸枝之类的木料。研发的过程中失败了很多次,终于在镶铜工艺和大漆助力之下试制成功,实现陶木完美结合。”李小明自豪地说,“我们要看到雷州窑存在的短板,寻求创新。既要传承,也要发扬光大。文化需要历久弥新,不断注入时代色彩和动力,才能长盛不衰。”
一捧瓷土,万千匠心。与李小明一样具有匠心的,还有雷州根雕市级非遗传承人陈国玉。“这是仿制元代的‘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我们花了3年时间,耗费数十万,失败了400多次,才烧出特有的青黄釉色,让古老陶艺重现昔日芳华。”陈国玉说道。
陈国玉特别提及“雷之窑”品牌的创新成果——山水纹茶具,历经百次研发烧制,每件器物的釉色纹理皆如天然山水画卷,彰显“一器一世界”的匠心理念。
■案例
蒲织文创让非遗“看得见、带得走”
将非遗元素融入文创作品已经不是新鲜事,随着近年雷州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越来越多融入生活美学的非遗文创作品跃于眼前。
“游客不能把非遗带走,但是可以把非遗文创产品带走。”游客张小姐说道。文创产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恰当的创意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满足人们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在茂德公大观园里,蒲织手艺人陈静静正用蒲草编织粽子形状的香囊,只见陈静静先是对折蒲草,然后用蒲草相互交织,用经线确定经纬线的交织方法,为下一步“定型”打好基础,陈静静告诉笔者,这叫“起头”。细长的蒲草在陈静静的指间快速地翻飞穿梭,不一会“粽子”的大体形状便出来了。
陈静静说:“织每个蒲织品的技术都是相通的,若想织出精美的作品,耐心是首要,其次才是技术。”一抽一拉间,尽是技巧;指尖飞舞中,皆为心血。雷州蒲织曾经历低谷,逐渐被遗忘,但如今通过创新改良、推广及“原木风”的兴起,蒲织技艺正重新走入大众生活,让非遗“看得见,带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