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观察9月7日电 9月6日,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接受采访时,主持人提问称印度是否会在G20把国名重新定为巴拉特(Bharat,或译为婆罗多),对此苏杰生表示,用巴拉特指代印度之举并不意味着印度试图改变其国家名称。
苏杰生表示印度就是巴拉特,此事在(印度)宪法中有明确记载,并请大家读一读宪法。他还认为,官方礼节中应该更早提及巴拉特一词。
9月9日,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即将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9月5日,印度总统府在向G20峰会与会国代表发出晚宴邀请函上,写的是“巴拉特(Bharat)总统”,而不是通常的“印度(India)总统”。这引发了印度将修改国名的猜测。印度好端端地为啥要改名?新名字“巴拉特”背后有什么意义?
邀请函中用“巴拉特”取代了“印度”。图片源自网络
现任总理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BJP)政府被认为持有强烈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立场。一直以来,莫迪政府都在试图推行一些“去殖民化”的更名政策,要将与穆斯林统治者、英国殖民者有关联的名称改为“具有印度传统的本名”。印度这个名字由英国殖民者引入,被认为是“奴隶制的象征”,这显然与执政党希望将现代印度与过去的殖民历史拉开距离的夙愿不符。
但是有趣的是,印度本就有一个双重名称,并写入了宪法。印度宪法第1条开宗明义地写道:“印度,即巴拉特,是一个邦联”。印度执政党想要更改国名的背后,或许有其他考量。这一消息在传出之后,引发了从反对党到印度普通民众的哗然。
何为“Bharat”?
相关资料显示,“巴拉特”来源于古梵语,意思是“寻找光明/知识的人”,印度古代被称为“巴拉特”(也译为“婆罗多”),莫卧儿王朝(即蒙古人统治)时期被称为“印度斯坦”,英国入侵殖民后被称为印度。“印度”一词,则是来源于古希腊语对南亚这片土地的称呼。
《印度快报》网站6日的一篇报道称,1948年印度制定宪法时,就对国名有了争议。当时有人认为“印度”一词有殖民意义,应该用回巴拉特。最后是两个名字都用。宪法第一条就规定“印度,即巴拉特,应为联邦制”。
也就是说印度和巴拉特都是这个国家的正式名称,但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印度”这个名字要比“巴拉特”用得广泛得多。
印度孟买一景。视觉中国资料图
缘何要改名?
将“印度”更名为“Bharat”,在印度民间一直有这样的请求。
早在2016年,马哈拉施特拉邦一位名叫Niranjan Bhatwal的人曾向印度最高法提交了一项公益诉讼(PIL),希望将“印度”更名为“婆罗多”。当时最高法院对请愿人提出了强烈反对,询问他是否认为法院没有其他事可做,并提醒他公益诉讼是为穷人而设的。“PIL是为穷人准备的,你以为我们没有别的事可做吗?”法官在2016年3月11日说道。
2020年,一名来自首都新德里的男子再次向印度最高法提出请求,希望修改宪法并将“印度”一词替换为“婆罗多”或“印度斯坦”。他认为,用“婆罗多”或“印度斯坦”取代“印度”一词将“为我们自己的民族注入一种自豪感”。以首席大法官SA Bobde为首的法官告诉请愿人的出庭律师,“印度”在宪法本身中已经被称为“Bharat”。
此次的更名风波,有分析认为,或许与反对党有关。两个月前,反对党联盟“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在2024年春季印度大选前将自己命名为"INDIA",因此,执政党印人党被认为是想要打压反对派的声势。
“部分原因是执政党试图通过寻找一个不同的名称来进行反击。但有趣的是,印度已经有了一个双重名称,并写入了宪法,”当代印度历史学家拉文德·考尔(Ravinder Kaur)对媒体说道。
这些年来,在印度国内的许多公开场合经常以“婆罗多”来自称,包括大型活动、板球比赛等等,在印度各种语言中也已经形成了以“婆罗多”自称或与“印度斯坦”交替使用,但是在英语语境中,官员们还是使用India这个词。
在英语的语境下,印度高级官员与外界交流时的头衔往往以“印度”为准,比如“印度总统”、“印度总理”、“印度首席大法官”等。尤其是在印人党政府将与英国殖民时期、穆斯林统治时期有关的名称与“奴隶制心态”联系起来的情况下,印度政府的改名议程尤为引人关注。
莫迪政府近几年来加速了“重新命名”的政治议程。此前,莫迪政府翻新了首都新德里的议会区域,强调要更换殖民时代遗留下的建筑。8月,印度政府提出了刑法改革计划,将删除独立以前的刑法中有关英国王室的内容。针对莫卧儿帝国时期留下的具有伊斯兰教色彩的地名,莫迪政府也持有非常反感的态度,这在多数派印度教徒和少数派穆斯林关系紧张的印度引起了一些批评声音。
一些与印人党有关印度教团体称,G20峰会为印度提供了“摆脱殖民包袱”的最好时机。
舆论反应
更名的晚宴邀请函的照片在X(前身为Twitter)上疯传后,关于应该使用哪个名称的争论迅速发酵。
阿萨姆邦首席部长Himanta Biswa Sarma在推特上说,“很高兴和自豪,我们的文明正在勇敢地向Amrit Kaal前进”。Amrit Kaal被翻译为“黄金时代”,是印度总理和其他政府官员用来指代2047年印度将独立100周年的年份,到那时印度将成为“世界上最繁荣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反对党则对更名的提议持批评态度。“我们早就都用‘婆罗多’这个词了,这有什么新意吗?然而,‘印度’这个名字在全世界都享有知名度……突然发生了什么,让政府不得不更改国家的名字?”反对党领袖、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玛玛塔·班纳吉评论说。
国大党领导人贾拉梅什(Jairam Ramesh)在X上炮轰莫迪政府,称莫迪可以继续歪曲历史、分裂印度,但在野党不会被吓倒。“我希望政府不会愚蠢到完全放弃印度的名字,‘印度’在几个世纪以来已经积累了无法估量的品牌价值。”国大党成员沙希·塔鲁尔(Shasi Tharoor)也在社交平台上表示。
印度民间的反应也很激烈。在社交平台X上有2344万关注者的印度前板球对抗赛运动员维伦德·塞瓦格(Virender Sehwag)表示,他对改名“婆罗多”表示欢迎,并敦促印度板球委员会开始在队服上使用Bharat字样。他写道:“‘印度’是英国人起的名字,我们早就应该恢复原来的名字‘婆罗多’了。”他还“吐槽”了国大党等印度反对党的做派,揶揄反对派可以重新取一个缩写为“B.H.A.R.A.T”的联盟名字。
目前,尚不明确印度是否会正式修改其英语国名。根据宪法规定,印度政府必须在议会两院都获得简单多数支持才能启动更名工作。包括阿萨姆邦首席部长在内的多位政要5日在社交平台上发声支持将印度国家英文名更改为“婆罗多”。
印媒担心:印度如改名“婆罗多”,
巴基斯坦可能会改名为“印度”
“印度国防研究”网站称,巴基斯坦媒体的报道显示,如果印度在联合国层面不再使用“印度”(India)这一国名,巴基斯坦可能会提出使用“印度”这一名称的主张。报道称,巴基斯坦国内的部分民族主义者认为,“印度”这一名称与涵盖现代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的印度河流域有关。
将印度总统称为“婆罗多总统”的邀请函,图源:印度新德里电视台网站
印度新德里电视台则报道称,有关巴基斯坦将改名为“印度”的说法来自一个名为“南亚指数”的社交媒体X账号。报道提到,这一消息传出后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有评论甚至称,这将引发“连锁反应”,“如果巴基斯坦改名为‘印度’,阿富汗也可能改名为‘巴基斯坦’”。
印度国旗与巴基斯坦国旗,资料图。
还有哪些国家执意要改名?
土耳其:
为重塑国家形象而改名
土耳其地跨亚、欧两洲,邻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希腊和保加利亚,濒地中海、爱琴海、马尔马拉海和黑海。
2022年5月31日,时任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在其社交媒体平台上发文称,当天他已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一封信,请求将土耳其的外语国名改成“Türkiye”。
应土耳其的要求,联合国将土耳其的外语国名从“Turkey”改成“Türkiye”。而该国之所以选择将其外语国名更改,正是因为“turkey”一词在英语中有“火鸡”的意思,甚至在剑桥词典中被定义为“严重失败的东西”或“愚蠢的人”。这也是土耳其积极开展正名行动的原因。
缅甸:
为摆脱殖民色彩而改名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相接,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
“Burma”这一词是缅甸的英文旧称,1989年,缅甸将英国殖民时期的英文国名“Burma”,改为“Myanmar”,仰光的英语译名从“Rangoon”改为“Yangon”。
此前有报道称,缅甸更改国名的原因是为了显示与殖民统治历史的决裂。不过,至今“Burma”这一旧称仍常见于西方官方场合和新闻报道。
刚果民主共和国:
随着政局变化而改名
刚果民主共和国国家地处非洲中部,东邻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南接赞比亚、安哥拉,北连南苏丹和中非共和国,西隔刚果河与刚果(布)相望。
多年来,该国随着政局的变化而数次改名。
1884~1885年柏林会议将刚划为比利时国王的“私人采地”,称“刚果自由国”,后改称“比属刚果”。
1960年,该国独立后定国名为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利)”。1964年改为刚果民主共和国,1966年,首都改名金沙萨,国名简称被定为“刚果(金)”,1971年又改国名为扎伊尔共和国。1997年,该国恢复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国名和刚果(金)的简称。
北马其顿共和国:
文化和地缘之争而改名
北马其顿共和国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西邻阿尔巴尼亚,南接希腊,东接保加利亚,北部与塞尔维亚接壤。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991年,马其顿与南斯拉夫联盟和平分离,并宣布独立,独立后宪法国名为“马其顿共和国”,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临时名称加入联合国。
2018年6月12日,马其顿、希腊两国终于就国名更改一事达成一致协议。两国持续多年的国名之争终于告一段落。
2019年2月12日,北马其顿政府宣布正式更改国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那么,为何一国更改国名却牵扯到两个国家?
原来,多年来两国关系不睦由来已久,多次因国名问题而有纠纷。因为希腊北部有同名的马其顿省,且希腊认为马其顿是其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所以,多年来两国争议不断,希腊也曾多次阻挠改名前的马其顿的“入约之路”。
此外,还有像捷克共和国因嫌国名太长,推出正式国名简称“Czechia”,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尽管改名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原因往往都还是出于政治、历史、文化等多层次的考虑。